文化与佛教的激荡十部经典里的南北朝学习笔记

文化与佛教的激荡十部经典里的南北朝学习笔记1.1为什么会有一种文体叫“七”? 1.10求和书,还是威胁信?-《为曹公作书与孙权》3 1.11文士的修养:能写感情信,可撰谈判书-《为曹公作书与孙权》4 1.12死人更惨,还是活人更悲?-《寡妇赋》1 1.13如何面对他人与自己的死亡之恨?-《寡妇赋》2《恨赋》1 1.14“恨”字有多少种写法?-《恨赋》2 1.15

文化与佛教的激荡十部经典里的南北朝学习笔记

1.1为什么会有一种文体叫“七”?    

1.10求和书,还是威胁信?-《为曹公作书与孙权》3    

1.11文士的修养:能写感情信,可撰谈判书-《为曹公作书与孙权》4    

1.12死人更惨,还是活人更悲?-《寡妇赋》1    

1.13如何面对他人与自己的死亡之恨?-《寡妇赋》2《恨赋》1    

1.14“恨”字有多少种写法?-《恨赋》2    

1.15江淹用什么特别的方式写“别离”?_《别赋》    

1.3六朝文学给盛唐诗歌提供了什么养分?    

1.4宋玉和登徒子,谁更“好色”?-《登徒子好色赋》1    

1.4宋玉和登徒子,谁更“好色”?_《登徒子好色赋》1    

1.5被误读的“情”赋-《登徒子好色赋》2《登楼赋》1    

1.5被误读的“情”赋_《登徒子好色赋》2《登楼赋》1    

1.6为何楼上风景独好,忧愁却不减一分?-《登楼赋》2    

1.6为何楼上风景独好,忧愁却不减一分?_《登楼赋》2    

1.7王粲笔下的悲情“征夫”-《登楼赋》3《从军诗》1    

1.7王粲笔下的悲情“征夫”_《登楼赋》3《从军诗》1    

1.8王粲和阮瑀:曹操门下的马屁精-《从军诗》2《为曹公作书与孙权》1    

1.8王粲和阮瑀:曹操门下的马屁精_《从军诗》2《为曹公作书与孙权》1    

1.9“求和”文书的艺术:典故铺陈、视角转换与道德绑架-《为曹公作书与孙权》2    

1.9“求和”文书的艺术:典故铺陈、视角转换与道德绑架_《为曹公作书与孙权》2    

10.1佛教如何一步步走向本土化?    

10.10“念佛门”:不必追寻,佛无所不在_《入法界品》5    

10.11不同的人物魅力:智慧的海云比丘与富裕的优婆夷_《入法界品》6    

10.12优婆夷的庄园:佛经在描述华丽时,有多夸张?_《入法界品》7    

10.13休舍优婆夷有哪些特殊的修行?_《入法界品》8    

10.14菩萨发菩提心,是为了什么?_《入法界品》9    

10.15实践、慈悲与超越:《华严经》的重要教义(完结)    

10.15番外_“原始佛教”与“中国佛教”:说中文的人学不好佛学?    

10.16番外_京都、巴黎、罗马和洛阳:时间在这里留下了什么?    

10.2与印度教的竞争,给原始佛教带来了什么?    

10.3佛经,也能背离佛意?    

10.4成佛,到底困难还是容易?    

10.5“菩萨阶位”:如何从人,一阶阶修成菩萨?    

10.6修成菩萨的人,能体会到什么?_《入法界品》1    

10.7寻人、问义、践行:善财童子的参学之旅_《入法界品》2    

10.8如何读不断堆叠的《华严经》?_《入法界品》3    

10.9“解脱门”与“如来十力”:为何佛国如此具有吸引力?_《入法界品》4    

2.1不同寻常的颜家,不同时调的《颜氏家训》    

2.10乱世之中,超越门第,还有什么?_《慕贤》2《勉学》    

2.2根植于时代背景的《颜氏家训》_《涉务》《音辞》    

2.3大杂烩式的“家训”:碑帖书艺与门第禁忌_《杂艺》《风操》    

2.4颜之推如何传授古代教育“秘诀”?_《教子》1    

2.5教子的金科玉律:什么事情不能做?_《教子》2    

2.6一家之主如何统领全局?_《治家》1    

2.7广施、贪积、权力失衡:那些不会治家的男人女人_《治家》2    

2.8家训中的女人、书籍和宗教_《治家》3    

2.9贤才难得,要如何对待他们?-《慕贤》1    


首页
社科类
工科类
亲子类
心理情感类
目录
参与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