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伴型成长训练营笔记

我认为当前关于心理健康的讨论中有一个危险,即以新颖且更精致的形式重申一个陈旧的观点——心理健康等同于一个人对现实、社会、他人的适应。这就是说,要界定一个人是否真实、健康,不是看他自身的内心、不是他的自主性、不是他的内在心理和非环境法则,不把他和环境区别对待,不把他视为独立或对立于环境,而是以环境为中心的各种标准,比如掌控环境的能力,能够恰当、有效、有能力地与环境互动,在环境中如鱼得水,能够很好地认

我认为当前关于心理健康的讨论中有一个危险,即以新颖且更精致的形式重申一个陈旧的观点——心理健康等同于一个人对现实、社会、他人的适应。这就是说,要界定一个人是否真实、健康,不是看他自身的内心、不是他的自主性、不是他的内在心理和非环境法则,不把他和环境区别对待,不把他视为独立或对立于环境,而是以环境为中心的各种标准,比如掌控环境的能力,能够恰当、有效、有能力地与环境互动,在环境中如鱼得水,能够很好地认知环境,能够与其保持良好的关系,按照环境的要求获得成果。换言之,职责分析、任务要求都不应该作为判断个体价值或心理健康的标准。


但人不仅有对外界的需求,也有对自己内心的需求。心理之外的一个中心点不能作为定义心理健康的理论依据。我们不能用一个人“胜任”什么作为标准来界定一个人,就好像他只是一个工具而非他自己

首页
社科类
工科类
亲子类
心理情感类
目录
参与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