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感操控与反操控笔记
学者曾指出伯氏所提出的三种形式的自我观与弗洛伊德的很相似。伯氏一方面承认他的观念与弗氏的自我、本我和超我有一定的关系,但另一方面他却指出其中存有极大的差异。他指出弗氏的分类太过抽象和不切合实际,故此自己才主张把人性看成一种更原始、更实际的自我状态。虽然伯氏三个不同的自我状态与弗氏的自我、本我和超我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,但前者是经验性的,是社会性的现实,而后者则只是推论式的观念。[3]例如,当一个人处
学者曾指出伯氏所提出的三种形式的自我观与弗洛伊德的很相似。伯氏一方面承认他的观念与弗氏的自我、本我和超我有一定的关系,但另一方面他却指出其中存有极大的差异。他指出弗氏的分类太过抽象和不切合实际,故此自己才主张把人性看成一种更原始、更实际的自我状态。虽然伯氏三个不同的自我状态与弗氏的自我、本我和超我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,但前者是经验性的,是社会性的现实,而后者则只是推论式的观念。[3]例如,当一个人处
学者曾指出伯氏所提出的三种形式的自我观与弗洛伊德的很相似。伯氏一方面承认他的观念与弗氏的自我、本我和超我有一定的关系,但另一方面他却指出其中存有极大的差异。他指出弗氏的分类太过抽象和不切合实际,故此自己才主张把人性看成一种更原始、更实际的自我状态。虽然伯氏三个不同的自我状态与弗氏的自我、本我和超我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,但前者是经验性的,是社会性的现实,而后者则只是推论式的观念。[3]例如,当一个人处于孩童式自我状态时,旁观者是可以看到和听到他孩童式的行为和言语的。换言之,心理分析思想的焦点是人的潜意识,而交互分析治疗法的焦点却是那些可观察和可以觉识的行为。这一点就清楚显示了两派学者对人的看法的差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