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刚财经大课学习心得
何刚财经大课学习心得,更多完整内容,一起来学习
何刚财经大课学习心得,更多完整内容,一起来学习
何刚财经大课学习心得
这些没有享受到自由贸易好处的穷国,能不能打破不平等的
贸易格局,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呢?
为了搞清这个问题,我看了很多书,最后选了一本非常薄的书,就是本周我将分享的,有关自由贸易这个主题的第二本
书,《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》,作者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,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,阿瑟·刘易斯教授。
这本书的中文版只有60页,不难读完。这是刘易斯在1978年根据两次演讲而写的一本书,逻辑清晰,有理有据,比较好
地把历史、经济学和统计学糅合在了一起,很有说服力。
一位经济学家曾评价说:刘易斯教授以巨大的洞察力和极其简洁的手法,对于一个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做了权威性的解
释。实际上,这是一本教科书级的重要著作,在欧美和中国很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里,都是指定的必读书。
在我看来,这本书比较透彻地解释了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,穷国采取了哪些新打法,促使全球贸易和经济
不平等格局发生重要变化,他们又获得了哪些好处?同时,为什么只有一部分穷国最终走通了贸易逆袭之路,实现了更好
的发展。但大部分穷国仍然没能争取到更公平的贸易条件,无法靠自由贸易改变国运。
思考这些问题,有利于我们理解,全球经贸格局变化的必然性、艰巨性和复杂性,也能更深切感受到穷国求生存和发展的
不容易。
穷国如何打破不平等的贸易格局?
早在20世纪初,就有人开始反思,当时极不平等的贸易格局和贸易规则,是不是一成不变的?如果可以变化,又需要什么
样的条件?穷国肯定希望变,但富国会甘心改变吗?
这种反思一直到二战之后,开始变成具体的行动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,战后出现了很多独立的国家,包括我们的新中国。
但仅有这一点,还不足以让富国心甘情愿地接受穷国的主张。
从当时的经济资源和实力上看,世界各国极度不平等。因此,在打破贸易不平等格局过程中,不同国家的打法不一样,收
获也不一样,贸易天花板有高有低。从后来的结果和进展来看,只有韩国、中国、印度等小部分穷国受益,但大部分穷国
仍然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。
因此,关于穷国努力打破不平等的贸易格局,可以追问三个问题,并梳理一下穷国究竟采取了哪些打法,来争取更公平的
贸易条件:
第一,强国和富国主导下的自由贸易,能不能给那些经济后发的穷国和弱国带来好处?或者说,穷国能不能也成为强国主
导的自由贸易的受益者,还是有可能在争取自由贸易中受到新的伤害?
第二,那些比较富裕的先发国家,为什么会在二战后容忍后发国家更多地参与全球贸易?是忽视、失控?还是他们发现,
通过某种程度的自由贸易,带动后发国家发展,可以给先发国家带来更大好处?
第三,通过二战后全球更大程度的自由和公平贸易,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都获利的情况,是否可以长期持续?为什么贸易
全球化的逆向潮流,必然会在自由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次冒头?
对于第一个问题,强国主导下的自由贸易,给后发国家带来的好处,我没有标准答案。因为现实中存在完全冲突的两方面
例子,有的确实受益,有的则更加受穷。
但是我推荐给你一个视角,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:既然全球经济在二战后不断增长,很多后发国家也努力做大贸易,甚至
发展工业,但“世界为什么还会有穷国?”这些国家最终没发展起来,是因为贸易不行,工业不行,还是别的什么没搞
好?
对于第二个问题,穷国有机会更多参与全球贸易,就能变成富国吗?当然不是。你可能听过,专家们分析国际贸易,会提
到不同国家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,也就是“比较优势理论”。这里我要给你再深入一层看看,一个国家在资源禀赋方面
的比较优势,是不是必然形成贸易优势,为什么在经济作物上很有优势的热带国家,反而会在不断扩大的全球贸易中,越
来越处于劣势地位?
对于第三个问题,我也没有标准答案。但是我有大致倾向,也可以继续看看,穷国为了改变自己的贸易和经济格局中的不
利地位,都尝试了哪些打法,这些打法为什么大部分走不远,甚至走不通?
比如,有些热带地区的穷国,不想只靠出口咖啡和水果换取外汇,再从欧美进口各种日用品,于是他们尝试建立自己的工
业制成品体系,部分实现某些产品的进口替代。这个设想是好的,但为什么这些热带国家后来大部分都走不通进口替代这
条路?
再比如,很多穷国缺乏发展资金,他们尝试着大量引进外资,也真的引进了,但为什么不得不长期依赖外资,很难摆脱?
还有那些有一定农业和工业基础的穷国,试图走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发展战略,尝试发展各种外向型工业,但为什么只有很
少的一些东亚穷国真正走通了,为什么大部分穷国没法走出口导向型?
未来的国际经济秩序是怎样的?
好,让我们跟着刘易斯这本书,再次回到二战之后的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。作为一位发展经济学家,刘易斯教授花了很多
时间跟踪研究,比较早地对国际经济秩序演变进行系统分析,形成了很多重要见解。他研究分析的重点,就是发展中国家
贫困的主要原因。找到了病根,后面的问题可能就好办。
这里需要说说刘易斯这位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。
他出生在英国,早年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,之后在英国和美国做经济研究,长期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。他还先后在英
国殖民地、加纳、尼日利亚、牙买加等国担任政府经济顾问或中央银行董事,并在联合国专门机构任职,这都让他的研究
比较接地气,并受到外界认可。1979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,评委会给的颁奖理由是:“他对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
题作出了重要贡献”。
刘易斯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。比如讨论劳动力短缺问题时,常常会提到一个名词:“刘易斯拐点”,这是他1954年提出
的,有关劳动力人口变化的一个重要理论,这和他研究的贸易及发展问题很有关系。
比如关于穷国的贸易与增长问题,有些发展经济学家非常强调,对外贸易的重要性;还有一些发展经济学家,更强调农
业、国内市场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。刘易斯属于第二类,他非常重视国内市场建设。对中国来说,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,
所以我们是兼容并包。
针对未来的国际经济秩序,刘易斯教授提出了多条原则性建议,其中两条关于资金问题,三条关于贸易问题。让我印象非
常深刻的是,刘易斯教授并不只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讨论问题,而是试图聚合发达国家的理解支持和互利合作。比
如,为什么应当稳定发展中国家的出品商品价格?他提醒说:这些价格稳定计划,可以遏止国际经济衰退的扩散,也能使
发达国家获得好处。
为什么刘易斯教授会有这样的分析视角?有两个原因:
第一,他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,不可能脱离发达国家的立场来考虑问题,他非常关心的是,会不会出现新的零和游戏,
出现劫富济贫,这是发达国家不能够答应的。
第二,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脱离发达国家自行发展,因此要构建有利于双方长期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。